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东西方对待自我发展的传统观念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即将自己视为一件艺术品。这种观点强调,通过精雕细琢、自我修炼,不断完善自我。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超越道德评判的广义上,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虽然不同文化对“好人”的定义有所差异,但对自我提升的追求从未改变。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派,虽然在对“什么样的人算好人”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回答,但对应该像雕塑艺术品一样塑造和完善自己这一点上,却少有异议。希腊人可能认为,一个好人首先应该有高贵的出身、英俊的外貌、卓越的勇气和雄辩的才能。因此,他们通过健身和学习哲学来实现这些理想。而中国的古人则对血统和身体强健没有那么大的执念,他们更关心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文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然而,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同的自我观念悄然出现,这种观念把自我视为一个容器。这种观念的核心是:不再关心如何去雕琢自己,而只关心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自我变成了一个用来装载各种满足感的容器,人生被看作是一个尽可能吸纳快乐的过程。
更为根本的是,这样的人缺乏“应得”的观念。他们不会考虑自己在消费大量资源时是否合乎道德,也不会觉得随意浪费资源是不合适的,哪怕在经济上没有任何负担。对他们来说,自我就是一个无底的黑洞,只知索取而不知回馈。
这种容器式自我观念可能一开始不只是来自于个人,也来自于社会和教育,最后不仅影响了个人,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和教育,然后有更多人被“新的”社会和教育所改变。现代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和经济回报,而忽视了品格的培养和内在的成长,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只重视“成果”而不重视“过程”的人。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也变得狭隘,过度强调物质财富和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人格的完善和内心的满足。这样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封闭,更加像一个容器,只顾填满外在的成就,而不去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丰富而有价值的个体。
拥有这种容器式自我观念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表现呢?
他们往往渴望成为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而对创造毫无兴趣。对他们而言,写出优美的文章、完成令人赞叹的事业并不重要;他们的创作与生产也只是为了维持经济来源,便于更好地消费。而当他们遇到身体不适时,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调整生活方式、锻炼身体来改善自己的状态,而是依赖医生与药物来迅速解决问题。他们不会觉得通过锻炼打造更好的身体状态有什么吸引力,只希望能轻松地通过外界手段解除自己的痛苦。
尤其在当下,被某些人称之为“历史的垃圾时间”,身边充满了对自我和社会的迷茫与无力感。这就继续加剧了我们那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复杂状态。
相比之下,把自己活成一件艺术品,则意味着对自我的责任和创造力的尊重。生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一个不断雕琢自我、追求内在的成长与外在的和谐、乃至于卓越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无论是在知识、身体还是心灵上,这种观念都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创造,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并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重新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一切,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正是帮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源于自我实现和积极的创造,而不是单纯的消费和享乐。
它希望我们会不再只将自己视为一个容器,而是尝试找到生活的意义,去塑造和创造,而非仅仅满足和消耗。
它鼓励我们不只是将自己视为满足欲望的容器,而是通过发展个人的优点、创造力和人际关系,来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艺术家,将自己打造成独特而又值得欣赏的“艺术品”。而这种精雕细琢作品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挑战性。
当我们学会以这样的方式看待自我时,不仅让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感受到意义,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满足,也让我们在不断提升自我中获得持久的幸福感,还能更好地贡献于社会,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所以,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只为满足欲望的容器,而是像艺术品一样去雕琢和完善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创造,成为那个更美好的自己——这是人类最值得追求的目标之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原文
1
RollingTruck 64 天前
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