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ScottHU
V2EX  ›  程序员

整会 promise 这 8 个高级用法,再被问倒来喷我

  •  3
     
  •   ScottHU · 2023-08-22 15:10:07 +08:00 · 1148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463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本文来自 alova 作者投稿,alova 是一个请求策略库,可以让你编写更少的代码即可实现特定业务场景下的高效数据交互,在过去 3 个月对外发布以来在 github 上已收到了 1500+star ,alova 官网,感兴趣可以看看。

    发现很多人还只会 promise 常规用法

    在 js 项目中,promise 的使用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发现在同事和面试者中,很多中级或以上的前端都还停留在promiseInst.then()promiseInst.catch()Promise.all等常规用法,连async/await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但其实,promise 还有很多巧妙的高级用法,也将一些高级用法在 alova 请求策略库内部大量运用。

    现在,我把这些毫无保留地在这边分享给大家,看完你应该再也不会被问倒了,最后还有压轴题哦

    觉得对你有帮助还请点赞收藏评论哦!

    1. promise 数组串行执行

    例如你有一组接口需要串行执行,首先你可能会想到使用 await

    const requestAry = [() => api.request1(), () => api.request2(), () => api.request3()];
    for (const requestItem of requestAry) {
      await requestItem();
    }
    

    如果使用 promise 的写法,那么你可以使用 then 函数来串联多个 promise ,从而实现串行执行。

    const requestAry = [() => api.request1(), () => api.request2(), () => api.request3()];
    const finallyPromise = requestAry.reduce(
        (currentPromise, nextRequest) => currentPromise.then(() => nextRequest()),
        Promise.resolve() // 创建一个初始 promise ,用于链接数组内的 promise
    );
    
    

    2. 在 new Promise 作用域外更改状态

    假设你有多个页面的一些功能需要先收集用户的信息才能允许使用,在点击使用某功能前先弹出信息收集的弹框,你会怎么实现呢?

    以下是不同水平的前端同学的实现思路:

    初级前端:我写一个模态框,然后复制粘贴到其他页面,效率很杠杠的!

    中级前端:你这不便于维护,我们要单独封装一下这个组件,在需要的页面引入使用!

    高级前端:封什么装什么封!!!写在所有页面都能调用的地方,一个方法调用岂不更好?

    看看高级前端怎么实现的,以 vue3 为例来看看下面的示例。

    <!-- App.vue -->
    <template>
    
      <!-- 以下是模态框组件 -->
      <div class="modal" v-show="visible">
        <div>
          用户姓名:<input v-model="info.name" />
        </div>
        <!-- 其他信息 -->
        <button @click="handleCancel">取消</button>
        <button @click="handleConfirm">提交</button>
      </div>
    
      <!-- 页面组件 -->
    </template>
    
    <script setup>
    import { provide } from 'vue';
    
    const visible = ref(false);
    const info = reactive({
      name: ''
    });
    let resolveFn, rejectFn;
    
    // 将信息收集函数函数传到下面
    provide('getInfoByModal', () => {
      visible.value = true;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将两个函数赋值给外部,突破 promise 作用域
        resolveFn = resolve;
        rejectFn = reject;
      });
    })
    
    const handleConfirm = () => {
      resolveFn && resolveFn(info);
    };
    const handleCancel = () => {
      rejectFn && rejectFn(new Error('用户已取消'));
    };
    </script>
    

    接下来直接调用getInfoByModal即可使用模态框,轻松获取用户填写的数据。

    <template>
      <button @click="handleClick">填写信息</button>
    </template>
    
    <script setup>
    import { inject } from 'vue';
    
    const getInfoByModal = inject('getInfoByModal');
    const handleClick = async () => {
      // 调用后将显示模态框,用户点击确认后会将 promise 改为 fullfilled 状态,从而拿到用户信息
      const info = await getInfoByModal();
      await api.submitInfo(info);
    }
    </script>
    

    这也是很多 UI 组件库中对常用组件的一种封装方式。

    3. async/await 的另类用法

    很多人只知道在async 函数调用时用await接收返回值,但不知道async 函数其实就是一个返回 promise 的函数,例如下面两个函数是等价的:

    const fn1 = async () => 1;
    const fn2 = () => Promise.resolve(1);
    
    fn1(); // 也返回一个值为 1 的 promise 对象
    

    await在大部分情况下在后面接 promise 对象,并等待它成为 fullfilled 状态,因此下面的 fn1 函数等待也是等价的:

    await fn1();
    
    const promiseInst = fn1();
    await promiseInst;
    

    然而,await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当后面跟的是非 promise 对象的值时,它会将这个值使用 promise 对象包装,因此 await 后的代码一定是异步执行的。如下示例:

    Promise.resolve().then(() => {
      console.log(1);
    });
    await 2;
    console.log(2);
    // 打印顺序位:1  2
    

    等价于

    Promise.resolve().then(() => {
      console.log(1);
    });
    Promise.resolve().then(() => {
      console.log(2);
    });
    

    4. promise 实现请求共享

    当一个请求已发出但还未响应时,又发起了相同请求,就会造成了请求浪费,此时我们就可以将第一个请求的响应共享给第二个请求。

    request('GET', '/test-api').then(response1 => {
      // ...
    });
    request('GET', '/test-api').then(response2 => {
      // ...
    });
    

    上面两个请求其实只会真正发出一次,并且同时收到相同的响应值。

    那么,请求共享会有哪几个使用场景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

    1. 当一个页面同时渲染多个内部自获取数据的组件时;
    2. 提交按钮未被禁用,用户连续点击了多次提交按钮;
    3. 在预加载数据的情况下,还未完成预加载就进入了预加载页面;

    这也是alova的高级功能之一,实现请求共享需要用到 promise 的缓存功能,即一个 promise 对象可以通过多次 await 获取到数据,简单的实现思路如下:

    const pendingPromises = {};
    function request(type, url, data) {
      // 使用请求信息作为唯一的请求 key ,缓存正在请求的 promise 对象
      // 相同 key 的请求将复用 promise
      const requestKey = JSON.stringify([type, url, data]);
      if (pendingPromises[requestKey]) {
        return pendingPromises[requestKey];
      }
      const fetchPromise = fetch(url, {
        method: type,
        data: JSON.stringify(data)
      })
      .then(response => response.json())
      .finally(() => {
        delete pendingPromises[requestKey];
      });
      return pendingPromises[requestKey] = fetchPromise;
    }
    

    5. 同时调用 resolve 和 reject 会怎么样?

    大家都知道 promise 分别有pending/fullfilled/rejected三种状态,但例如下面的示例中,promise 最终是什么状态?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
      reject();
    });
    

    正确答案是fullfilled状态,我们只需要记住,promise 一旦从pending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就不可再更改了,因此示例中先被转到了fullfilled状态,再调用reject()也就不会再更改为rejected状态了。

    6. 彻底理清 then/catch/finally 返回值

    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以上三个函数都会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包装对象,被包装的值为被执行的回调函数的返回值,回调函数抛出错误则会包装一个 rejected 状态的 promise 。,好像不是很好理解,我们来看看例子:

    // then 函数
    Promise.resolve().then(() => 1); // 返回值为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1))
    Promise.resolve().then(() => Promise.resolve(2)); // 返回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Promise.resolve(2)))
    Promise.resolve().then(() => {
      throw new Error('abc')
    }); // 返回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Promise.reject(new Error('abc'))))
    Promise.reject().then(() => 1, () = 2); // 返回值为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2))
    
    // catch 函数
    Promise.reject().catch(() => 3); // 返回值为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3))
    Promise.resolve().catch(() => 4); // 返回值为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调用 catch 的 promise 对象))
    
    // finally 函数
    // 以下返回值均为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调用 finally 的 promise 对象))
    Promise.resolve().finally(() => {});
    Promise.reject().finally(() => {});
    

    7. then 函数的第二个回调和 catch 回调有什么不同?

    promise 的 then 的第二个回调函数和 catch 在请求出错时都会被触发,咋一看没什么区别啊,但其实,前者不能捕获当前 then 第一个回调函数中抛出的错误,但 catch 可以。

    Promise.resolve().then(
      () => {
        throw new Error('来自成功回调的错误');
      },
      () => {
        // 不会被执行
      }
    ).catch(reason => {
      console.log(reason.message); // 将打印出"来自成功回调的错误"
    });
    

    其原理也正如于上一点所言,catch 函数是在 then 函数返回的 rejected 状态的 promise 上调用的,自然也就可以捕获到它的错误。

    8. (压轴) promise 实现 koa2 洋葱中间件模型

    koa2 框架引入了洋葱模型,可以让你的请求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进入再反向一层层出来,从而实现对请求统一的前后置处理。

    image.png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 koa2 洋葱模型:

    const app = new Koa();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onsole.log('a-start');
      await next();
      console.log('a-end');
    });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onsole.log('b-start');
      await next();
      console.log('b-end');
    });
    
    app.listen(3000);
    
    

    以上的输出为 a-start -> b-start -> b-end -> a-end,这么神奇的输出顺序是如何做到的呢,某人不才,使用了 20 行左右的代码简单实现了一番,如有与 koa 雷同,纯属巧合。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番

    注意:以下内容对新手不太友好,请斟酌观看。

    1. 首先将中间件函数先保存起来,并在 listen 函数中接收到请求后就调用洋葱模型的执行。
    function action(koaInstance, ctx) {
      // ...
    }
    
    class Koa {
      middlewares = [];
      use(mid) {
        this.middlewares.push(mid);
      }
      listen(port) {
        // 伪代码模拟接收请求
        http.on('request', ctx => {
          action(this, ctx);
        });
      }
    }
    
    1. 在接收到请求后,先从第一个中间件开始串行执行 next 前的前置逻辑。
    // 开始启动中间件调用
    function action(koaInstance, ctx) {
      let nextMiddlewareIndex = 1; // 标识下一个执行的中间件索引
      
      // 定义 next 函数
      function next() {
        // 剥洋葱前,调用 next 则调用下一个中间件函数
        const nextMiddleware = middlewares[nextMiddlewareIndex];
        if (nextMiddleware) {
          nextMiddlewareIndex++;
          nextMiddleware(ctx, next);
        }
      }
      // 从第一个中间件函数开始执行,并将 ctx 和 next 函数传入
      middlewares[0](ctx, next);
    }
    
    1. 处理 next 之后的后置逻辑
    function action(koaInstance, ctx) {
      let nextMiddlewareIndex = 1;
      function next() {
        const nextMiddleware = middlewares[nextMiddlewareIndex];
        if (nextMiddleware) {
          nextMiddlewareIndex++;
          // 这边也添加了 return ,让中间件函数的执行用 promise 从后到前串联执行(这个 return 建议反复理解)
          return Promise.resolve(nextMiddleware(ctx, next));
        } else {
          // 当最后一个中间件的前置逻辑执行完后,返回 fullfilled 的 promise 开始执行 next 后的后置逻辑
          return Promise.resolve();
        }
      }
      middlewares[0](ctx, next);
    }
    

    到此,一个简单的洋葱模型就实现了。

    结尾

    同学,要是觉得对你有用请帮忙点个赞或收藏,然后还有哪里不理解的或更高级的用法吗?请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

    相关信息

    alova 是一个轻量级的请求策略库,它针对不同请求场景分别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请求策略,来提升应用可用性、流畅性,降低服务端压力,让应用如智者一般具备卓越的策略思维。

    alova 官网

    alova Github 地址

    目前尚无回复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1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4ms · UTC 18:56 · PVG 02:56 · LAX 10:56 · JFK 13:56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