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创建于 1766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前几天看《六百年昆曲从头说》的时候忽然产生了横向对比的想法,平时一般是看看想想就完了,这次打算写出来。也算是简单的记录了。处于方便的考虑,《六百年昆曲从头说》简写成《六》,文学回忆录简写成《木》,王国维简写为王,《宋元戏曲史》简写为《宋》,我还没有看《宋元戏曲史》,等到看完了再补上横向对比
《六》开篇介绍“文学版图中的明清传奇”,讲解明清之曲时引用了很多王国维的话语,诸如“元曲是获文学,明清之曲是死文学”,引用王评价汤显祖的话语“汤氏的蔡司跟元人比,就是人工和自然之比”,然而汤显祖赢了。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这些统统都是批评明清之曲不如元曲,大致作者还是赞同王的观点。我实际上觉得不以为意,因为历史本就如此,诸如中国哲学吃春秋战国老本,这有何不可呢?
此外,我大致猜想,之所以王有如此想法不外乎三个原因 1 元曲刚诞生之际,处于摸索阶段,自由探索自然思路清奇,马致远,王实甫等戏曲家皆为北人。明清时思路和套路均已成熟,且避免触及清朝的边际,因此着重男欢女爱,自然不如初期奔放自由 2 明清时代,南曲逐渐取代了北曲,北人写曲自然慷慨悲壮,而南人之曲则婉转秀美,类似欣赏陶渊明,慷慨悲壮因而自由,婉转秀美因而拘谨,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儿女情长 3 王有点类似那种什么 00 后步入 90 后,90 后步入 80 后的观点,大概哀叹今不如昔是历代的特点。
《木》弥补了《六》中对于元曲发展脉络,关键人物的缺失,补足了元曲的不足。但是对中国戏曲早期发展的描述是符合《六》的介绍的。此外,对于戏曲的专业名词如“曲”,“白”等等,《木》介绍到了而《六》没有涉足,当然《木》毕竟是讲大的历史而《六》只涉及昆曲。《六》中讲昆曲分为四种类别:世总说情,爱别离苦,黍离悲歌,闲看人心。我们是否可以对比将中国戏剧同理分成多个方面呢?我想想觉得很难,世人皆爱团员剧,我独欣赏悲剧和丑剧,我将悲剧分为“毁灭的伟大”,“现实的无情”。这些其他人不可能认同啊,还是不如直接就悬疑,侦探,情爱好了,简单又方便。
《木》和《六》两部分都有非常好的地方,《木》是从一个纵观文学的角度来看的,因而时常有对于戏曲作者没能成为突破者的感慨,夹杂着很多对于文学和历史的思考(私活),而《六》则从一个昆曲欣赏者的角度来欣赏昆曲中的美,相比较而言《六》的层面可能稍微低一点,但实际上只是观看角度的不同。跳开了看是《木》,走进了看是《六》。如果用老句子来形容我觉得《六》的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木》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1 条回复 • 2020-09-27 10:24:55 +08:00
|
|
1
stay 2020-09-27 10:24:55 +08:00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话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了,由此可见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