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ian 12 的网络配置工具是有点混乱, 稍不留神就会冲突.
简单来说, 现在有三种网络配置工具,
1. networking.service
在 ifupdown 包中, 包含了 ifupdown 命令和 networking.service, 配置文件为/etc/network/interfaces, 通常会配合上 net-tools 包中的 ifconfig 等命令来配置, 已经不推荐使用了.
2. systemd-networkd.service
配置文件在/etc/systemd/network/, 主要用于 headless 的服务器, 虽然也有个前端命令 networkctl, 不过主要还是直接修改文件来配置
3. NetworkManager
配置文件在/etc/NetworkManager/system-connections, 一般不直接修改文件, 而是通过 nmcli 和 nmtui 命令以及各个桌面环境的 GUI 程序来配置. 主要用于桌面环境. 缺点是资源占用多.
第二个问题: Debian 12, 默认依然使用第一种网络管理方式. 阿里云上的 Debian 应该是修改过的.
至于第一个问题: 需要查看是否有冲突的服务.
个人使用经验, 我现在不管什么发行版都会统一使用 NetworkManager 来管理, nmtui 很方便, 不用去记忆配置文件语法.
不止 Type C 转 3.5mm 的适配器不通用, 有些 Type C 接口的耳机也是不通用的, 之前买过锤子的 Type C 接口耳机, 只能在坚果上用.
后来买了 Apple USB C EarPods, 适配性就很好. MBP iPad 都支持之外, 我的华硕 win 台式, ThinkPad, pixel 也都能用还支持线控. 推荐.
用的 duplicati, 加密后按默认备份策略存到 OneDrive 里.
(题外话, 前段时间更新 debian 大版本弄坏了 vps 的 grub, 自己又不记得 root 密码, 进不去系统后尝试解密恢复数据, 还挺方便的. 都准备重新部署服务了, 突然想到可以再开一台机器 chroot 来重置密码, 然后一通折腾就救回来了
目前最满意的是海备思的带 HDMI 拓展功能的氮化镓充电器
完美解决了我用 iPhone/iPad 有线连 LG 电视时无法充电的困扰.
非常简单就能实现了, 很久之前用 c 写过:
fopen 打开三个文件, 一个 bmp, 一个想隐藏的文件, 一个目标文件
fgetc 读全部的 bmp, fputc 写到目标文件
然后再读想隐藏的文件, fputc 写到目标文件
50 行内代码搞定
我这周笔记本也遇到了, 最大化时会闪一下菜单栏, 似乎还是 win7 风格的菜单栏.
但是台式机没有这个问题.
笔记本是 AMD CPU+GPU, type c 接 Dell 显示器.
猜测是新版本的 bug (感觉最近版本更新感觉有点频繁
BTW, neofetch 已经停止维护了, 以后要改口为"fastfetch"装逼了.
跑个题, Apple 官网有卖 type c 有线耳机的, 我前段时间买了一个, 还挺好用. 至于音质如何我就听不出来了.
我昨天也收到一条通知, 显示是来自 Siri 的建议, 点开之后就是 iMessage 编辑界面, 里面就有我的定位的内容, 差点就点了发送. 更诡异的是我禁用了 Siri, 也禁用 Siri suggestion.
有点怀疑是 Apple 最近在测试 AI 助手相关的内容搞错了什么.
同时有 i7 2600, i7 8700k, i7 14700k 的机器.
2600 的早两三年就装了 Linux, 但最近在上面打开 Firefox 的速度肉眼可见变慢. HDD 也不值得换新, 年初直接拆机报废了.
8700k 的 2018 年开始用, 内存也升级了, 固态也换过, 开虚拟机, wsl 里编译都算不上卡, 但的确感觉不流畅.
最近用上了 14700k 的, 有了对比更容易发现 8700k 的慢了. 打开 thunderbird, 开多虚拟机速度都流畅了不少. 编译 buildroot 也快了很多.
估计还会继续把 8700k 当备用机几年来收收邮件, 然后就装 Linux 等受不了卡顿了就淘汰, 步 2600 的后尘.
@
kyor0 唉, 从产品角度真是难以理解, 都在跟人聊天了还震动提醒新消息.
不知道楼主是否知道, rime 是支持设置 app 固定使用中英文的. 不过默认中文的效果如何我不清楚, 我都是默认英文的.
比如这样
app_options:
com.apple.Spotlight:
ascii_mode: true # 开启默认英文
org.alacritty:
ascii_mode: true
org.mozilla.firefox:
ascii_mode: true
com.microsoft.VSCode:
ascii_mode: true
其中 app 的 Identifier 可以如此得到:
`cat /Applications/
Firefox.app/Contents/Info.plist| grep -A 1 BundleIdentifier| sed -n '2p'| tr -d ' '| cut -d '<' -f 2 | cut -d '>' -f 2`
不负责的猜测一下, 客户提的或许和时区无关而是和时间精度有关.
也许是不同省份的授时系统有差异, 导致误差到秒级?
这样的话就要搞清楚设备是怎样设置 NTP 服务器的(如果使用 NTP 的话), 然后修改成其他省份的 NTP 服务器
如果对 OS 和 Arch 有所区分的话可能会更容易分辨一些:
比如常见 OS 包括 Linux, Darwin, Windows, FreeBSD, vxWorks 等等
常见 Arch 有 x86, x86_64, Arm(64), PowerPC (ppc) 等等
不同的 OS 可以运行在不同的 architecture 上, 也就产生不同的程序类型.
比如:
Windows_arm, Linux-x86_64, Linux-arm, Darwin-ppc, Darwin_x86_64, Darwin-aarch64 等等
如 1L 所说,先按空格再按 up 键就可以选假名。不过最好用的 PC 端日语输入法还是 ATOK ,需要付费。
@
OceanSea 可惜目前的 Win 11 从 Win 10 中移除了这个功能(要借助第三方的 ExplorerPatcher 实现
我最近也在找符合这些要求的笔记本,目前看下来,Thinkpad X1 Carbon 2022 最符合我的需求,就是续航不太行。
还有两款
LG gram 2022
Panasonic Let's note FV3 2022
纸面参数都很好,实际表现还在观望中。
目前倾向于再等等 Ryzen 6000 系的低压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