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568w 在夏季尤其是南方经常突发局地性的降雨,你一定经历过同一条马路一边大雨如注,一边路面还是干的的情景。最准确的是地面观测站的雨量计记录的降雨。以前全国约 2000 余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是有人工观测的,有记录天气现象(包括降水),近几年都改为了自动观测站,自动站仅记录温,压,湿,风,降水量等要素,没有天气现象的记录。因此目前的天气 app 显示的实况天气现象主要基于区域观测站的降水量和雷达数据,现在全国大约有 7 万多自动观测站,但是在空间尺度上还是无法精确覆盖所有用户的场景,同时原始观测数据经过测量,传输,汇总,质控后由各渠道发布至用户端也存在不少滞后,因此地面观测站观测的数据是有局限性的。雷达观测从原理上可以很好的解决地面观测站的点观测的局限性,因为一个雷达站理论上无缝覆盖几百公里的范围,但是遗憾的是雷达观测也有局限性。雷达观测会因为误回波,地物回波,雷达质量问题等等出现很多误判的情况。NMC (中央气象台)对外发布的是雷达拼图产品,是基于雷达基数据做了各种滤波处理的产品,直接使用精度不好,因此各家就各显神通了。所谓分钟降水就是一种短时临近降水预报技术,其主要原理就是基于雷达回波通过光流法外推未来 2-3 小时的降水情况,各家的数据源,采取的算法不同,因此实况结果也不同。总之以目前人类气象科技水平,还不能做到非常精准的报出你家窗外现在的天气现象。一位气象专家和我说过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科学是有边界的,但公众不清楚这一点。